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4月18日对外宣布,由该院和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技术中心共同研制的国内首台空间3d打印机,已经在法国波尔多成功完成抛物线失重飞行试验,能够在微重环境下完成3d打印。
据中科院重庆研究院3d打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段宣明介绍,该打印机最大零部件尺寸达200×130mm,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首台空间在轨打印机打印尺寸的2倍以上。今年3月上旬,该打印机在法国波尔多进行了抛物线失重飞行试验。3天共进行了93次打印测试,实现了塑料和复合材料等2种材料及失重、超重、正常重力状态下3类工艺参数,4种模型等微重力打印,成功获取了微重力环境下对3d打印工艺参数影响的实验数据,为我国2020年完成空间站建造及后期运营奠定了基础。
段宣明介绍,空间在轨3d打印制造是解决空间站维修保障需求的有效方法。目前空间站宇航员对地面的补给依赖较为严重,空间站几乎所有用品都需要地面补给,尤其是一些精密仪器设备。如果宇航员能够在失重环境下自制所需的实验和维修工具及零部件,将大幅提高空间站实验和维修的灵活性,减少空间站备品备件的种类、数量及运营成本。据了解,空间站等待一次地球补给至少需要半年,而3d打印只需要1—2天就能生产出需要更换的零部件。段宣明介绍,目前这台打印机是他们研究改进的第三版,通过对设计、电机、传动设备的不断研发并经过失重飞行试验,证明该打印机在地球上斜着、倒着,在微重、无重力条件下都能打印,且打印效果与国外水平相当。段宣明称,希望此项成果能应用于我国空间站。
在2018年将逐渐过时的五大包装趋势全液压切纸的设计及传动原理纸箱印刷常见问题、故障分析解除如何减少标签印刷中污染物造成的浪费数码印刷质量管理思考冬季喷绘机、写真机加热器的使用技巧更换打印头必须注意做好这些步骤!打开时尚圈的新世界大门——亚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