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接单为客户按需印刷已经成为设备服务商的主打项目。数字印刷无疑是当前行业的热点,但按照班尼·兰达公司提供的数据,迄今为止在全球每年50万亿页的印刷品中使用数字印刷方式完成的产品仅占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1万亿页,还远未形成气候。
图为一位客户正在从数字打印机上取下所要的图书
制约因素——
数字出版还停留在初始阶段
数字印刷当然不只是为出版物印刷服务,但数字印刷与数字出版密不可分,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的数字印刷占总印刷比重较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数字出版业发达。
尽管我国早在2009年就宣布数字出版已经超过传统出版,而且之后的几年在总量上与时俱进,但分析2009年高达799.4亿元数字出版的产值构成可以发现,真正由传统出版转为数字出版的仅占2.9个百分点(23.1亿元),其余的776.3亿元的产值来源于手机出版(314亿元)、网络游戏(256.2亿元)和网络广告(206.1亿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分收入与传统出版业的关联不大。如果微博可以统计产值的话,他们离数字出版似乎显得还近点。
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出版界对数字出版的认识还显得偏窄,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守着内容产业这块知识产权,停留在一家一户发展的阶段。有些出版社甚至自建数字印刷机构,准备走自己出版、自己印刷的一体化道路,这固然也属数字出版的范畴,但这样的发展完全撇开了数字出版适合网络应用的特点。如果数字出版最终不能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不能发挥网络带给我们的便捷,那可以说,这样的数字出版还是畸形的、不健全的。
那究竟什么是数字出版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曾对数字出版给过一个定义:1.具有数字技术记录、储存、呈现、检索、传播和交易的特点;2.具有在网络上运营,实现即时互动、在线搜索等功能,具有创造、合作和分享的特征;3.能够满足大规模定制者以个性化服务的需要;4.通过技术创新来创造内容传播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按照这个定义,“在网络上运营”显然是重要的特点之一。但是时至今日,我国大多数出版社在发展数字出版上基本还停留在实现上述第一项功能上,即传统产品数字化录入。江苏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则在积极推行小印数出版物改传统印刷为数字印刷,以此降低预造货投入,避免销售不畅可能出现的库存积压现象,仍还没有走到“在网络上运营”的阶段。
市场现象——
数字出版业务寥寥无几
出版“在网络上运营”应该实现以下两大功能。
其一,出版社作为内容供应商为读者提供的内容应该可以通过网络传递,这样的传递既包括电子书阅读,也包括就近由联网的数字印刷企业实现个性化定制,这将大大加快出版物的传播速度、降低运输费用。
其二,由读者根据自身的要求,向专业出版机构下达定制要求,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按需出版。这也可以理解为上述定义中的第三、四项要求,即满足“个性化服务的需要”和“通过技术创新来创造内容传播”。比如,为写作需要,要求专业出版单位帮助收集某一时段内围绕某一主题发表的所有最新论点,定制者则向出版单位支付收集这些资料及提供服务的费用。
时至今日,这两项与网络有关联的数字出版业务在国内似乎压根儿就没有出现,讨论较多的只不过是采用传统胶印工艺组织批量生产还是选用数字印刷按需组织生产的问题。之所以强调数字出版应该以实现网络传播、联网印刷,因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按需印刷,而且因为就近组织数字印刷,实现了同步出版,又免去了运费、占有资金等众多成本。事实上,现行技术已经足以实现上述要求,问题只是有效地组织起连锁印刷的网络。上海东方网编辑出版一种内部读物,每天一期,就用这种方式在市内组织印刷生产,而且由承印单位负责直接递送到接收人,确保投递安全。如果将此网络有效扩大,用数字印刷实现个性化定制出版物的目标可以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有效实现。
解决方案——
为出版社建统一网上支付平台
实现数字出版第二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有出版社将此作为企业的一项专门业务,犹如计划经济时代技术情报所的一项业务。只要能为读者带来便利,应该说市场上就有需要这类服务的单位与个人。当然,这也将会是一个视收费标准逐步培育成长的过程。
中国的出版企业要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联网印刷,不妨像银行系统一样,成立一个类似于中国银联的专司为出版社实现网上支付的统一平台——“中国版联”(权且以类似于中国银联的此名来称呼)。银联并不是银行,是一个由国内关联银行自愿参加的共享支付平台,所有银行间的转账由它负责,它则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不断地开发海外资金交换市场,为银行争取
众筹+按需 《独家上海》不走寻常路!3D打印骨骼成功救活英国男子2016年3D打印发展状况回顾:盈利艰难图文快印企业发展面临的五大障碍欲倒闭意大利印刷企业被员工收购巴州迎来首家3D打印云制造服务平台印度印刷市值约200亿美元 数码印刷市场前景光明微博活跃度下滑逆袭“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