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印刷的发展需要美学作为基础
当代印刷,已成为一门综合的实用科学。就其整个生产过程来看,从原稿整理开始,至照排、分色、修整、制版、印刷直到装订为止,期间分别涉及到光学、电学、化学、色彩学、设计学、数学、机械学、电子计算机技术、统计学、管理学、心理学,当然更离不了美学。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印前、印刷、印后这三大系统的自动控制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使得许多人认为人人都能胜任印刷工作的时代已经到了,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厂设备是上去了,但印刷的质量并无好转,照样印出劣质产品。这是因为不论如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要靠人来使用,越是现代先进科学技术,越是要求操作者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知识和能力,越要具有审美的素养。这已为大量的事实所说明了。photoshop软件的出现,它对图像处理的功能达到了令许多专业画家望尘莫及的地步,又有许多人认为自己会一夜之间就成为图文处理的专家了。1998年暑假我参加了新闻出版系统dtp技术培训班,有关教师将印刷系与美术系的学生用photoshop创作的作品进行比较,大家惊奇地发现这两个系学生的作品差异是明显的,美术系学生作品给人的美感确实不同。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两个系的学生的差别就在于缺少“发现”,“发现”不了真正的美之所在。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各人的审美水平参差不一,学一点美学可以使我们增强识别美丑的能力,把各自朴素的审美意识变成规律性的认识,自觉的、大体一致的审美要求。而且,有较高的美学素养,开阔的美学境界,又会自然转化为我们不断创新的愿望,进一步把美的规律运用于印刷美的产品中去,促进印刷产品质量的提高。这一切,正说明印制工艺对于传播科学文化,对于实现印刷产品的形式美,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
我国发明雕版技术比欧洲早700年,发明活字印刷技术比德国早400年。但到了近代,我国反而落后于这些国家。专家们研究后找到三个原因,除了由于明、清两代实行八股文取士和清康、雍、乾三朝发生120多次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上视印刷技术的创造发明为 “奇技淫巧,雕虫小技”。这个历史教训,我们应该引以为鉴。
自从印刷术发明以来,人们一直希望能在印刷品上表现出浓淡色调变化的图像,但由于印版上只有着墨部分和非着墨部分,不可能以着墨层的厚薄来反映图像层次的变化。长期以来,印刷只限于文字复制。后来,人们采用线条的疏密来表现层次,也只能从远处看才能显示出连续调的效果,图像复制效果受到较大的限制。
直到1868年,德国人joseph albert发明了珂罗版印刷,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具有浓淡层次的印刷品。珂罗版无需加网,使用阴图连续调底片,利用感光胶膜因受光量的不同,使胶膜层硬化程度不一,胶膜硬化程度又决定其膨胀情况的不同,不同的膨胀程度便形成版面疏密不同的细微皱纹,受光量越大,硬化程度越大,膨胀越小,皱纹越多,其吸收水分就少,粘附油墨就多,印刷后色调越暗;反之,则色调就亮,从而能再现原稿图像上的各种层次。由于珂罗版的胶质是经不起纸张直接压印的,其耐印力很低,不能满足大批量印刷。
印刷发展史上,无网印刷的历史是相当长的,大约有1 3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们渴望提高印刷效果的欲望始终没有变。人们追求完美的信心始终没有变。长期的实践,努力地探索,印刷终于有了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发明——有网印刷。
1882年德国georg meisenbach发明了线条网屏加网技术,由于该网目的平均透射率约为1/2,故称为半色调网屏(halftone screens),人们开始能将连续调图像经加网后分解成半色调图像进行制版印刷。1886年美国人ives和ievy将线条网目旋转90度,制成了十字线的玻璃网屏,成功地将图像分为大小不同的而密度均匀的网点,网点大小由不同的面积表现出图像光度的强弱。这一系列的发明揭开了人类有网印刷的历史。在此之后,人们又不断探索,先后又发明了格拉达网屏、接触网屏、电子加网、调频加网……为印制更加完美的图文开辟了新的天地。
有人认为,印刷只是复制、“依葫芦画瓢”,对原稿的形式起不了作用。印刷工业主要是加工工业,它的工艺,只能忠实地复制原稿,这是对的,但是,能否调动一切工艺手段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复制好原稿,这里面不仅是复制技术问题,
书籍封皮的质量有何要求?画册印刷防伪技术介绍印刷后道折页作业的标准流程详解饮料借个性包装大受消费者青睐快印管理丨控制好情绪,别做管理中的踢猫人!天彩SC-750四色宽幅写真机传统印企转型:成本决定胜负泸州老窖跨界卖香水,品牌营销如何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