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间“土法”造纸技术面临窘境

发布时间:2024-05-30 点击:100
世代延续下来的红水河畔罗甸县民间“土法”造纸技术,如今依然被村民袁启富一家坚守传承。
今年56岁的罗甸县边阳镇前进村村民袁启富造纸技术在当地方圆百里颇有名气,本县以及与平塘、望谟等县交界的一些民族村寨都来他这里进纸去卖。袁启富说,家里从清朝时期就开始以造纸为生,自己7岁起就跟随父母学习造纸技术,传承到他这一代,自己算是第五代“掌门人”了。
走进袁启富家,房屋内外有序摆放着造纸用的浆池、纸槽等专用造纸设施,一家人正在纸槽里搅拌纸浆,古老而又有节奏的声响,让人产生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
袁启富说,民间“土法”造纸过程相当复杂,主要以当地的枸树皮、石灰、滑叶为原料。从选料开始,加上浸泡、蒸煮、漂洗、碎料、分刀等,有多达“七十二道”工序。
“自古以来,民间挂清上亮、烧纸钱以及红白喜事制作用的红灯白灯都要用上它,有些小孩还订成册子当练习书画用。”袁启富介绍,因为生产的纸具有韧性强、吸水不浸渍等特点,加上是农村“红白喜事必须用”的纸张,所以销售一直在本地经久不衰。全村造纸户一度多达30多家,被誉为“造纸村”,购纸的商人络绎不绝。
然而近10年来,村里的造纸经济效益每况愈下。原因是需求量愈来愈少,生产只能是“小打小闹”,形成不了批量,价格也上不来。袁启富说,要是在十几年前的旺季,他家还雇有零工,可后来由于利润薄,请来的人陆续另谋出路去了。从收购枸树皮这些原料开始到制成成品拿到市场上出售,扣除成本,目前一天攒不足60元。望着渐渐离开的“同道帮友”,自己和老伴一家人缩小规模,苦苦支撑“土法”造纸一片天。
利润薄,村上原来的造纸户一下锐减到了4户。“现在村上的年轻人宁可选择出远门打工,也不愿意接手这道繁琐的手工造纸活”。有亲朋好友劝说袁启富改行,“不要死守一棵树”,做哪样都比手工造纸强。袁启富与妻子商量,从经济效益角度上考虑,“土法”造纸确实不划算,但如果丢舍它,祖先用勤劳与智慧发明流传下来的这门技艺则将从自己手上断送。可是要是想再维持的话,则需要花上

不同介质的标签需要配合什么样的碳带
深圳公明一印企未配套废纸设施,恐被罚二十三万
绿色纳米印刷制版技术让绿色印刷成为现实
大幅面印刷将成印刷业增长最快领域
2018年纸包装行业数据出炉!累计营收近3000亿
法国科学家研发出可用喷墨打印机制造的太阳能充电器
数码印刷的应用领域以及业务范围
香港零售业延续关店寒潮 多家知名品牌业绩腰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