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媒体的传播速度和点对点的传播方式,电视新闻的画面感、现场感,广播新闻的及时、互动性等,都是传统纸媒难以企及的,纸媒该如何扬长避短,让新闻纸在存在感的基础上凸显纵深感和镜头感呢?
2010年夏秋两季,《金华晚报》在系列报道《所有人看所有人》中尝试了用分镜头脚本的方式写通讯,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当年,广受追捧的《一个》工作室名专栏突围“所有人问所有人”单独成册,在这本可以向任何人提任何问题的奇书中,相当部分问题是发问人对自己不了解职业的追问。我们起意做一组策划“所有人看所有人”,通过先征集问题,再由记者采访、体验并还原现场的方式,让所有人看见他们想要了解的人的工作状态。
系列报道由24篇通讯组成,还原了殡仪馆、急诊室、重症监护室、烈日下的工地、冷库、交警、动物园、海关等多种行业从业者在烈日酷暑下的工作场景,将许多特殊行业从业者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甘苦展现在公众面前,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还增进了读者对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更多人的了解与尊重,这组来自最基层的写实通讯很好地契合了2011年中宣部提出的“走转改”要求。24个选题,要报道的行业、对象各不相同,参与采写的记者文字风格也不相同,如何保证策划的质量与风格呢?经过探讨与比较,我们最终决定以时间为轴线,以电影分镜头脚本的方式来写作。即每篇通讯通过“读者问”“晚报答”的方式,列出被访行业的名称、简况,用“时间”“地点”“物”“关键词”4个条目来呈现每一个分镜头,用白描手法还原采访中记者所看见的被访者真实工作场景,枯燥的文字报道变得有声有色,并用“画外音”来交代“镜头”所无法呈现的背景资料,每篇报道最后以“记者手记”来深化主题并引发共鸣和深度思考。这样的写作框架突破了纸媒常规报道的一些局限,文字的“镜头感”使这组报道比电视新闻具有更持久的纵深感和感染力,比传统纸媒和广播报道更有画面感和存在感,比网络报道更规范、精致、完整。在版式呈现上,每个版面上的策划主题logo和每个“分镜头”条目在字体和段落上的区分,让文字的阅读变得错落、轻松而有快感。
《殡仪馆·送行者》《冷库·-18℃生活》《市民广场工地·48℃的寂寞喧腾》《血液净化中心·透析生命》《icu·没有硝烟的生死线》等报道刊出后,令人觉得耳目一新,好评连连;参与采写的记者觉得这种写作模式便于掌握和操作;编辑也觉得这样的文章构成形式能让整组策划版面风格保持统一、完整。这组策划得到了同城其他媒体的关注与好评,《殡仪馆·送行者》一文还获得2011年度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三等奖。
优化编辑:增强重大新闻解读
一则新闻的报道不仅要还原新闻事件的原貌,更要揭开新闻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将事实真相和整个事件的脉络用最清晰、最适合阅读的方式呈现。如富士通员工坠楼、斯诺登揭露美国监听丑闻等新闻事件发生后,各路媒体都积极参与报道,网络的即时滚动与互动在事件发生、发酵期都领先纸媒一步。然而,当事件进入平台期后,《南方周末》《法制晚报》等多家纸媒的追踪报道和专题策划,却让这些重大新闻事件有了更全面、更权威的解读。新浪、搜狐、网易、腾讯都有深度报道和热点评论等板块,会用大篇幅报道新闻背后的真相,探讨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评论的即时性与互动性也让这些专题在更新速度与报道数量上轻松超越纸媒。然而,纸媒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和解读能力却是新兴媒体望尘莫及的。
网络媒体的信息快节奏,不能给人们足够的时间去了解与整合那些深层次问题,纸媒就要发挥这一优势,在增强对新闻的解读上下工夫,像《法制晚报》那样,将
印白板纸如何防止粘脏?有了720°全景技术,一个二维码就可逛遍整条美食街InDesign中的数学公式插件出版印刷企业数字内容管理的四大难点破解印企转型升级:规模不是全部 管理才是硬道理客户联手与富士施乐PK:25秒录像引爆火药桶云服务成IT市场高增长领域黑科技:3D打印一栋房子只需24小时